
RDB持久化是将Redis在某个时间点的全量数据以快照的形式保存到磁盘上。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但RDB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故障时可能会丢失部分数据,因为RDB只会在指定时间点保存快照。
AOF持久化是将所有写命令追加到日志文件中。与RDB相比,AOF具有以下优点:
AOF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恢复速度较慢,且文件体积较大。
对于要求数据高可靠性的场景,建议采用AOF持久化,并将fsync频率设置为每秒一次。对于要求高性能的场景,RDB持久化可能更合适。通常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方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redis rdb和aof的区别
当满足条件时,redis单独会fork(创建)一个新的线程,会先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再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已经持久化好了的文件,整个过程中,主进程是不进行任何IO操作的,确保了极高的性能此时的主进程还可以进行读写操作。 rdb数据持久化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的数据可能丢失,当在最后一次持久化的时间截点内还没有持久化,此时机器宕机了或出故障了,那么最后一次的数据就没有持久化到。
redis如何分布式部署
redis 的持久化:快照(snapshot):特定时间、特定命令、特定条件来触发,把某一时刻在内存中的数据全部写出到硬盘当中去。 快照的时间不是实时的,可能会有数据的丢失。 在宕机之后,会把全部dump文件中的数据读入到内存中,会I/O密集。 AOF(append only file):每一次更新都会记录日志。 日志文件是在快照的基础上来写的。 (在AOF这里的“快照”跟上面的“快照”不是一个东西。 )redis的 rdb 和 aof 持久化的区别:参考:,rdb是两种 redis持久化的机制。 用于crash后,redis的恢复。 rdb的特性如下:Code:fork一个进程,遍历hash table,利用copy on write,把整个db dump保存下来。 save, shutdown, slave 命令会触发这个操作。 粒度比较大,如果save, shutdown, slave 之前crash了,则中间的操作没办法恢复。 aof有如下特性:Code:把写操作指令,持续的写到一个类似日志文件里。 (类似于从postgresql等数据库导出sql一样,只记录写操作)粒度较小,crash之后,只有crash之前没有来得及做日志的操作没办法恢复。 两种区别就是,一个是持续的用日志记录写操作,crash后利用日志恢复;一个是平时写操作的时候不触发写,只有手动提交save命令,或者是关闭命令时,才触发备份操作。 选择的标准,就是看系统是愿意牺牲一些性能,换取更高的缓存一致性(aof),还是愿意写操作频繁的时候,不启用备份来换取更高的性能,待手动运行save的时候,再做备份(rdb)。 rdb这个就更有些 eventually consistent的意思了。
为什么 Redis 重启后没有正确恢复之前的内存数据
这个需要你看看配置项,是否设置了磁盘写入# Save the DB on disk:## save <seconds> <changes>## Will save the DB if both the given number of seconds and the given# number of write operations against the DB occurred.## In the example below the behaviour will be to save:# after 900 sec (15 min) if at least 1 key changed# after 300 sec (5 min) if at least 10 keys changed# after 60 sec if at least keys changed## Note: you can disable saving completely by commenting out all save line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remove all the previously configured save# points by adding a save directive with a single empty string argument# like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 save save 900 1 #90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save 300 10# 30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0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save 60 # 60 秒内如果至少有 个 key 的值变化,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