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一个标准化的网络通信参考模型,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任务。IP 地址作为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 OSI 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IP 地址正是网络层用来标识和定位网络设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 IP 地址,网络设备可以确定数据包的目的地,并且通过路由算法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
由于 IP 地址位于 OSI 模型的第三层,它不会直接与物理网络连接,而是通过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来实现物理传输。数据链路层负责将 IP 数据包封装成可以在物理网络上传输的帧,并处理错误检查、流量控制等任务。
IP 地址作为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 OSI 模型的第三层,负责端到端的寻址和数据传输工作,为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
除在 OSI 模型中的位置,IP 地址还属于网络层的一种重要寻址方式。在网络层中,常见的寻址方式主要有两种: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逻辑地址是由网络层协议(如 IP 协议)定义的地址,它用于标识网络上的设备,并且独立于物理网络的拓扑结构。IP 地址就属于典型的逻辑地址,它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可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
相比之下,物理地址(如 MAC 地址)则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寻址方式,它直接依赖于物理网络的拓扑结构,用于标识网络适配器的硬件地址。物理地址通常由网卡制造商分配,在局域网内使用,而逻辑地址则用于广域网、互联网等较大范围的网络通信。
IP 地址作为逻辑地址,它具有以下特点:
IP 地址作为网络层的逻辑地址,它在网络通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地址空间和路由机制,是实现互联网络通信的基础。
IP 地址作为网络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 OSI 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负责端到端的寻址和数据传输工作。IP 地址也是网络层的一种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如 MAC 地址)相比,具有更加灵活和广域的特点,为广域网通信提供基础支持。通过对 IP 地址在 OSI 模型和网络层寻址方式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IP 地址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请问高手,家庭网络中那个放在家里的小型路由器主要起什么作用,在网络拓扑结构中属于哪一层。
星型拓扑图,网络层, 路由器通过NAT功能(网络地址转换)将内网ip地址映射到公网ip地址上从而访问互联网
路由器2.4ghz和5ghz的原理以及区别,希望可以详细的回答一下。谢谢。因为这方面我懂的很少。
即路由器可以发射2个频段的WIFI信号,也称为双频无线路由器,2.4G频段非常拥挤(目前大多数的WIFI设备都工作在这个频段),该段只有13个信道供使用(我国设定的是2.412 ~ 2.472 GHz),AP之间干扰很大,所以又出现了5G标准(即采用了802.11ac协议),在这个协议之下,传输可达1G以上,是今后WIFI的发展方向,由于频率高,可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可以划分更多的频道(我国目前仅使用了5.725 ~ 5.825 GHz4个频道)。 但在过渡阶段,802.11ac协议兼容802.11n(所谓的300M传输率),另外受5G设备制造成本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市场上的双频路由器多数采用的是802.11n协议。 还要注意:要接收的5G频段的AP信号,接收端必需是工作在5G频段的设备,就这一点,那些采取8187芯片的破解神器,怕是连信号都找不到了。
实现iso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互联的设备是
网桥!!!网桥其实就是交换机的前身,通过MAC地址表转发以太网帧的。 与交换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网桥对帧的转发是由CPU完成的,而交换机是由ASIC完成。 并且早期的网桥多数只有2个接口,用于分割广播域。 路由器在把进入的bit信息还原成数据帧后,还要将数据帧中的IP包提取出来。 是根据IP包中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进行数据包的转发。 网关的话,要看具体情况:下一跳IP或者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器),前者是三层设备,后者是7层设备。 集线器是纯物理层设备,可以看做多端口中继器。 它只是将从一个接口进入的信号从其他所有活动的接口发出去而已,并不知道确切的目的地到底在哪个接口上,因为物理层设备不把bit信息还原成二层数据帧。 具体知识,推荐提问者学习CCNA认证考试内容。 推荐书籍:《CCNA学习指南中文第六版》,以及各大网络技术论坛中的共享资料。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