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的子网掩码由哪几部分组成

爱站 03-10 36 0条评论
55Link友情链接交易平台
摘要: IP地址的子网掩码由四个8位二进制数字组成,用来划分网络。子网掩码用于确定IP地址中的网络ID和主机ID。子网掩码中的1代表网络ID,0代表主机ID。通常,子网掩码采用点分十进制表...

IP 地址的子网掩码由四个 8 位二进制数字组成,用来划分网络。子网掩码用于确定 IP 地址中的网络 ID 和主机 ID。子网掩码中的 1 代表网络 ID,0 代表主机 ID。通常,子网掩码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如 255.255.255.0。

IP 地址由四个部分组成:网络 ID、子网 ID、主机 ID 和广播地址。网络 ID 标识网络所属的网络,子网 ID 标识网络中的子网,主机 ID 标识网络中的设备,广播地址用于向网络中所有设备发送数据包。


一般的子网掩码都是什么啊

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 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子网掩码的设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与IP地址相同,子网掩码的长度也是32位,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 只有通过子网掩码,才能表明一台主机所在的子网与其他子网的关系,使网络正常工作。 子网掩码的术语是扩展的网络前缀码不是一个地址,但是可以确定一个网络层地址哪一部分是网络号,哪一部分是主机号,1 的部分代表网络号,掩码为 0的部分代表主机号。 子网掩码的作用就是获取主机 IP的网络地址信息,用于区别主机通信不同情况,由此选择不同路。 其中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 255.0.0.0;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 255.255.0.0;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IP和子网掩码的划分

IP地址和子网掩码基于IP协议的因特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用户最多、资源最广泛的通信网络。 IP协议也因此成为事实上的业界标准,以IP协议为基础的网络已经成为通信网络的主流。 一、IP地址IP地址是用来标识网络中的一个通信实体,比如一台主机,或者是路由器的某一个端口。 而在基于IP协议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也都必须使用IP地址来进行标识,如同我们写一封信, 要标明收信人的通信地址和发信人的地址,邮政工作人员通过该地址来决定邮件的去向。 在计算机网络里,每个被传输的数据包也要包括一个源IP地址和一个目的IP地址。 当该数据包在网络中进行传输时,这两个地址要保持不变,以确保网络设备总能根据确定的IP地址, 将数据包从源通信实体送往指定的目的通信实体。 目前,IP地址使用32位二进制地址格式,为方便记忆,通常使用以点号划分的十进制来表示,如:202.112.14.1。 一个IP地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于标识该地址所从属的网络号;另一部分用于指明该网络上某个特定主机的主机号。 为了给不同规模的网络提供必要的灵活性,IP地址的设计者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地址类别, 如下表所示,其中A、B、C三类最为常用。 网络号由因特网权力机构分配,主机地址由各个网络的管理员统一分配。 因此, 网络地址的惟一性与网络内主机地址的惟一性确保了IP地址的全球惟一性。 二、子网划分为了提高IP地址的使用效率,一个网络可以划分为多个子网:采用借位的方式, 从主机最高位开始借位变为新的子网位,剩余部分仍为主机位。 这使得IP地址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网络位、子网位和主机位,如图1所示。 引入子网概念后,网络位加上子网位才能全局惟一地标识一个网络。 把所有的网络位用1来标识, 主机位用0来标识,就得到了子网掩码。 图2所示的子网掩码转换为十进制之后为:255.255.255.224。 子网编址使得IP地址具有一定的内部层次结构,这种层次结构便于IP地址分配和管理。 它的使用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层次结构,使得网络地址既能适应各种现实的物理网络规模, 又能充分地利用IP地址空间(即从何处分隔子网号和主机号来决定)。 三、 IP 地址的局限性最初的因特网设计者没有预想到网络会如此快速地发展, 因此现在网络面临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因特网发展的早期决策上,IP地址的分配更能体现这一点。 目前使用的IPv4地址使用32位的地址,即在IPv4的地址空间中有232(约43亿)个地址可用。 这样的地址空间在因特网早期看来几乎是无限的,于是便将IP地址根据申请而按类别分配给某个组织或公司, 而没有考虑到IPv4地址空间最终会被用尽。 IPv4地址是按照网络的大小(所使用的IP地址数)来分类的,它的编址方案使用“类”的概念。 A、B、C三类IP地址的定义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划分,但是在实际网络规划中, 它们并不利于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地址空间。 对于A、B类地址,很少有这么大规模的公司能够使用, 而C类地址所容纳的主机数又相对太少。 所以,现有类别的IP地址并不利于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地址空间,不适合网络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致力于下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的研究。 由于现在IPv6的协议并不完善和成熟, 还需要长期的试验验证,因此,IPv4到IPv6的完全过渡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在过渡期间我们仍然需要在IPv4上实现网络间的互连。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的变长子网掩码(VLSM)和无类域间路由(CIDR)等机制, 作为过渡时期提高IPv4地址空间使用效率的短期解决方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请通俗易懂的解释下子网掩码。干什么用的?

要弄明白子网掩码,你必须熟悉二进制的运算,下面简单解释一下,如不明白可以再追问。 与二进制IP地址相同,子网掩码由1和0组成,且1和0分别连续。 子网掩码的长度也是32位,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1的数目等于网络位的长度;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0的数目等于主机位的长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掩码与ip地址做按位与运算时用0遮住原主机数,而不改变原网络段数字,而且很容易通过0的位数确定子网的主机数(2的主机位数次方-2,因为主机号全为1时表示该网络广播地址,全为0时表示该网络的网络号,这是两个特殊地址)。 只有通过子网掩码,才能表明一台主机所在的子网与其他子网的关系,使网络正常工作。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爱站本文地址:http://www.awz.cc/post/15762.html发布于 03-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网站

赞(0